在情景式體驗劇《黎明之前》里與小蘿卜頭互動、走上舞臺重現(xiàn)革命先賢號召民眾覺醒的場景、利用聲光電等科學技術手段使革命文物更生動立體
近年來,重慶在保護管理紅色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開創(chuàng)形式多樣的載體和場域,讓紅色資源“動起來”、紅色教育“靈起來”、紅色基因“活起來”。通過充分做好“紅色+”文章,越來越多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紅色文化品牌正在全國“叫響”。
“看守特務要我叫他叔叔就給我糖吃。我不能為了吃糖叫壞人叔叔,但我真的想吃糖,想知道糖是什么味道。黃伯伯,新中國的人能告訴我糖是什么味道嗎?”
“新中國的人們正看著小蘿卜頭呢!你們就告訴小蘿卜頭,糖是什么味道吧。”飾演“黃伯伯”(黃顯聲烈士)的場外演員一邊與屏幕上的小蘿卜頭呢喃,一邊與觀眾對話。聽到此起彼伏的“甜”字后,他轉身望向小蘿卜頭:“小蘿卜頭,你聽見了嗎?新中國的人們說,糖的味道是甜的?!?
緊接著,大屏幕中響起小蘿卜頭充滿期盼的童聲:“我好想吃新中國的糖,我好想上新中國的學校,黃伯伯你一定要接著當我的老師哦”
去年冬至這天,在歌樂山渣滓洞入口旁一處劇場內,60多名參觀者通過“行進式”觀影,“穿越”進了情景式體驗劇《黎明之前》。這部體驗劇以《紅巖家書》為線DMapping、全息投影等技術融合起來,通過視覺特效、實景再現(xiàn)、觀演互動,串聯(lián)起紅巖英烈家書、事跡、詩作,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紅巖英烈的柔情與大義。
“平時的黨性教育多少感覺隔了一層,但今天的場景讓我仿佛置身在那段悲壯歷史,有時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有些時候又不自覺鼻酸落淚?!碑斕?,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樵星芳被真人演員隨機選中,參與到互動表演中,種種場景讓她至今仍然很受震撼。
這處劇場曾是重慶警察學校訓練基地,渣滓洞研學營地項目啟建后被打造成重慶首個黑匣子劇場,成為紅巖景區(qū)重要組成部分。紅巖文旅公司市場拓展部副經(jīng)理張靈源和記者說:“過去游客來歌樂山,基本都是慕名到渣滓洞、白公館參觀。現(xiàn)在我們劇場的粉絲群也日漸壯大,不少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和學校都陸續(xù)組織黨員來此觀演后再去參觀渣滓洞、白公館,通過模擬實景更加深刻地感受紅巖精神?!?
據(jù)統(tǒng)計,2024年,該劇場共演出2100余場次,共計接待游客約21萬人次。
在重慶,像這樣的紅色陣地正慢慢的變多。近年來,重慶依托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等紅色資源打造市級黨史學習教育基地40個,創(chuàng)建紅色美麗村莊16個,實施紅色配套項目198個;實施紅巖景區(qū)基礎設施提升項目100余個,推出9大主題20條紅色研學旅游線條紅色線路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記者從市委宣傳部了解到,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從始至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原則,不僅出臺有關規(guī)定法律條款和各類文件大力保護紅色資源,還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進行了總體設計,研究挖掘紅色史料,增強“紅色課堂”的體驗性和感染力。
如今,保護提升后的重慶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及關聯(lián)地帶以及不少主題公園、紅色村莊、老舊街巷,都融入了重慶獨有的紅色印記,潛移默化地傳遞出紅色文化的氣息。
“在這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際,我們要用筆桿當作槍桿,喚起民眾的覺醒,為了這片飽經(jīng)滄桑的土地,為了革命理想而吶喊!”
去年12月30日,在南岸區(qū)香溪小學叮咚小劇場的“元旦文藝匯演”中,學生戲劇社團演出的《行知先生》驚艷全場。
四年級二班學生吳亦涵扮演的韓東陽面向臺下發(fā)出吶喊,同班同學祝天愛扮演的艾青緊隨其后:“愿我們的文字成為革命的號角,鼓舞每一個有志青年投身到這偉大的革命事業(yè)中!”
《行知先生》是一部由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原創(chuàng)的示范教育劇,集中體現(xiàn)陶行知先生在重慶開展農(nóng)民教育、地主教育、難童教育、婦女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大先生”的教育情懷。
“紅色資源中的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英雄人物,都代表著我們黨鮮活的價值觀,象征著我們黨奮斗的精氣神。”在南岸區(qū)委教育工委書記、區(qū)教委主任李智看來,進入新時代,思政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讓值得被銘記的那些人那些事,真正走進孩子們心中。
從2021年起,南岸區(qū)在充分挖掘區(qū)域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探索“戲劇+思政”,依托全國首家開辦戲劇教育專業(yè)的師范院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整合起大中小幼資源創(chuàng)作戲劇劇目,讓學生在演繹紅色故事的過程中獲得情感共鳴,接受紅色教育。
僅在2024年,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就聯(lián)動香溪小學、南坪實驗小學、110中學等單位,組織中小學生及其家長走進社會“大課堂”,在紅色景區(qū)、名人故居展開沉浸式戲劇實踐。其創(chuàng)作的《行知先生》《少年王樸》等多個紅色戲劇在市內外公演超100場?!缎兄壬愤€曾到上海參加第十九屆上海市話劇節(jié),到國家話劇院參加“金畫眉”戲劇展演,赴香港參加“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活動。
近年來,重慶將時代元素和重慶文化標識深度融合,推動“紅色教材”從書籍走向舞臺劇、戲劇、歌劇、微電影等。同時,持續(xù)推進川劇《江姐》、歌劇《塵埃落定》、話劇《幸存者》、雜技劇《一雙繡花鞋》等紅色文藝精品的巡演,不斷發(fā)揮文藝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不僅如此,我市還建立了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與學校、黨政機關、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城鄉(xiāng)社區(qū)的共建共享機制,把活化利用紅色資源與黨員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緊密融合,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讓烈士回家”“小蘿卜頭進校園”“紅巖革命故事展演”等系列活動,讓慢慢的變多的紅色故事躍出紙面“煥發(fā)新生”。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您眼前的,是發(fā)生在渣滓洞監(jiān)獄影響最大的一次集體斗爭事件春節(jié)聯(lián)歡會。平日里被單獨關押在各個牢房的難友們,是如何有了一次打開牢門開展大聯(lián)歡的難得機會呢?”去年12月27日下午,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二樓,著名詞曲作家、音樂制作人李杰盯著多媒體展示空間看得入了神。
在光學技術與數(shù)字投影技術的結合下,渣滓洞看守所的難友們合唱國際歌、互送賀卡等一幕幕場景被生動再現(xiàn)。當出現(xiàn)貼春聯(lián)的情節(jié)時,李杰情不自禁念出了聲:“歌樂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參禪?!?
觀展結束,李杰為“人民歌手”古承鑠烈士獻上一朵電子花,并為該館展覽創(chuàng)新利用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手段點贊:“我覺得借助數(shù)字化技術來介紹歷史,更能還原歷史,而且比過去的蠟像、雕塑等更加鮮活,更觸動人的內心?!?
據(jù)悉,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的《歌樂忠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先烈斗爭事跡》展覽設有多媒體技術展示處共21處,通過利用聲光電等科學技術手段使革命文物更生動立體,精心制作的多媒體內容和藝術場景,生動地再現(xiàn)了革命先烈們的英勇事跡,通過交互式的展陳方式引導觀眾主動參與,拉近受眾與展覽的距離。
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與國家文物局辦公室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24年全國紅色旅游新技術應用優(yōu)秀案例名單中,該展覽項目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紅色旅游新技術應用優(yōu)秀案例,也成為重慶近年來強化數(shù)字賦能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的又一次佐證。
“我們利用高精度平面掃描、360高清環(huán)拍、三維掃描建模等方式,目前已對館藏4009件(套)珍貴文物和9處不可移動文物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化保護?!敝貞c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技術設備部副處長彭亮表示,將文物數(shù)字化不僅能盡可能減少對其的損傷,還可以對文物數(shù)字化資源進行多元開發(fā),在參觀游覽、學術研究、產(chǎn)業(yè)轉化及文化傳播、社會教育等領域,讓革命文物“活”起來。同時,重慶紅巖革命歷史文化中心還開發(fā)了“千秋紅巖”數(shù)字應用,建立起紅色資源數(shù)字化保護體系,對12446件《新華日報》完成數(shù)字化轉錄,并推出了“紅巖記憶數(shù)字體驗廳”,逐漸增強觀眾的交互體驗。
此外,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同志紀念館也納入中華民族文化紅色基因庫建設。截至目前,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已采集掃描移民文件、檔案、出版物等紙質文物藏品1605件,拍攝移民文物336件,采集照片2329張,編碼采樣音視頻459部;同志紀念館已完成145件珍貴文物的數(shù)字化采集工作。
2024年以來,我市還組織并且開展了“緬懷先烈虛擬獻花”活動,110余萬人次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向革命英烈敬獻鮮花表達哀思。組織開設“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革命英烈故事匯平臺,以趙世炎、江竹筠、薛傳道等革命烈士為重點,通過故事誦讀的方式講述他們的英雄事跡和精神,獲得了100余萬人次閱讀和轉載。